CPU技术引进三大陷阱:如何避免陷入技术引进的困境
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,国内公司引进的核心技术就是CPU核。国内公司用引进CPU核,自己做SoC或CPU,因此能否实现CPU核上的迭代更新就是验证是否具备自主设计能力的关键。在技术引进项目中有三类现象:一是反复引进,二是引进消化即落后,三是在朽木上雕花。

·先来说反复引进。一些引进项目中,国内公司引进了一款CPU核,但却不具备消化吸收的能力。吃不透买来的源代码,想要基于买来的源码进行修改。但因为自己技术不过关,一改就错,几次流片失败血本无归,就放弃消化吸收,转而继续从国外引进新一代CPU核。这方面以引进ARM技术的CPU公司中较为常见。

诚然,有个别公司坚持基于公版架构魔改。想走上正向设计道路,但更多的大陆ARM阵营CPU,公司完全放弃了自研架构,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完全依靠。从ARM购买公版架构,再来说引进消化即落后。
有些公司引进国外CPU核后,确实想吃透技术自主迭代,但以国内团队的实力吃透一款高性能CPU核一般要5年。而国际上2年CPU核就迭代一次,这导致真花时间和金钱大力气迭代了一轮,结果国外已经迭代了2-3轮了。本来引进的就是国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二流技术,又经过5-6年时间就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了。

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是华芯通和宏芯,前者引进高通的CPU核,后者引进IBM的Power8。在消化吸收过程中,公司内耗不断,技术消化吸收的周期被大幅延长,结果一个关门。另一个爆发欠薪事件。虽然当年引进的时候,两款CPU核性能不错,但放到今天已经落伍了。

·最后来说说朽木上雕花。有些公司引进了国外CPU核,不具备CPU核改进能力,但又想提升CPU性能,于是就在制造工艺上做文章。引进的时候早,当时用的还是老工艺,几轮迭代下来,CPU核改不动。

于是在内存控制器和接口等模块上做文章:DDR3控制器换成DDR4的,PCEI接口也从3.0变4.0,5.0,缓存面积往上堆。制造工艺从40nm变成28nm,16nm、7nm,看起来是迭代多轮,CPU性能确实也上去了。但性能提升,主要得益于制造工艺和各种接口上的改进,以及堆缓存,CPU核还是原先引进的性能水平,一测CPU的IPC就原形毕露。

总而言之,CPU技术引进并非不可行,强如苹果,也是收购了一个老牌设计团队。基于ARM公版架构做修改,多轮迭代之后才推陈出新,做出了自己的CPU核。又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,苹果自己设计的处理器,在ARM处理中傲视群雄。从自主研发能力的角度看,即便是技术引进CPU公司。只要具备CPU核迭代能力,能够使用同等级工艺情况下,依靠设计能力把CPU性能提升上来。
在迭代2-3代后,基本可以视为已经具备自主研发能力,走通了高铁模式。反之,如果始终无法摆脱国外IP依赖和台积电尖端工艺依赖,即便迭代了几轮,也不应被视为具备独立研发能力。

从苹果的成功经验来看,最关键的还是形成自己的设计能力。如果无法开发出自己的内核,只能基于引进的CPU核做些外围,或者是在朽木上雕花,又或者是反复引进,那么只能跌入技术引进的陷阱之中。
CPU技术引进三大陷阱:如何避免陷入技术引进的困境相关教程
- 微软为Xbox引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,AI技术进一步融入游戏体验
- AMD CES 2024:AI计算引领未来,AMD展示AI技术在CES 2024的领先地位
- NVIDIA CPU GPU超级芯片大升级!史无前例282GB HBM3e内存,引领芯片技术新时代!
-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CPU发布:引领中国芯片技术的里程碑
- 微软Azure高管预测AI将引发就业革命,技术人员饭碗也难保
- 微软、穆迪、OpenAI 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助手,引领智能助手技术创新
- 第三代骁龙8解析:CPU补齐短板、AI无处不在,全面剖析最新技术进展
- NVIDIA将在CES 2022展示人工智能和尖端技术的最新进展
- 英伟达十年技术进步揭秘:GTX 680 VS RTX 4080,性能对比揭示真相
- AMD是否步英特尔后尘,陷入“安于现状”的境地?
- 影驰 GeForce RTX 5090 D 星曜显卡上盖优化装拆技巧分享
- 技嘉GAMING显卡:千元扛鼎者,N卡游戏进阶首选
- ChinaJoy 2025现场直击:耕升显卡点燃玩家激情,全面解析最新显卡技术
- 一定要了解的Windows电脑命令如何使用及常见命令列表
- 4个阶段:微软将逐步开源Win11用户界面框架WinUI,开发者们拭目以待
- 一定要了解的Windows电脑命令如何使用及常见命令列表